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多轮“大刀阔斧”的精简整编。最大的两次整编发生在1982年和1985年,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仍有不少单位被裁减、缩编,军队的结构和编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单位真正被裁减之前,担任领导的主官们往往内心很不情愿。以铁道兵为例,从1975年就开始有裁减的传言,虽然中途曾暂停,1980年又重新提上日程。经过综合考量,铁道兵被确定裁减17万人,撤销3个军级指挥部,压缩3个师的建筑体量。当时的陈再道司令在会上安抚大家:“铁道兵不会被撤销,请大家放心继续工作。”这句话对许多人来说,仿佛是一种缓释,却也隐含着难以言说的压力。
1981年,上级再次提出对铁道兵进行“撤编、集体转业”的方案。铁道兵的军以上干部召开讨论,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可以保留单位,缩减人员规模。这个方案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属于军队序列的单位不占固定编制名额,单位自负盈亏,不直接吃军费。可是直到正式宣布集体转业前,大家依旧没有脱下军装的准备,心里充满矛盾与顾虑。
当真听说铁道兵要集体转业时,领导班子集体沉默,大家都处在复杂的情感之中。与此同时,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单位也进行了缩编,向正军级靠拢,并归入总参麾下。这些调整引发了不少主官的情绪波动,时任总长助理的张震等人也多次进行化解工作。
到了1985年,整编力度进一步扩大,四个大军区撤销,若干野战军也随之解散或并入其他单位。福州军区被撤销,其下辖的29军被撤并并与31军合并,组建成为31集团军。29军的原军长曾照喜心情尤为复杂。自1969年重建至今已有16年之久,他指挥下的部队长期承担东海沿海的防御任务,下辖6个师,兵力超过4万多人。裁编之风吹来时,他被任命为29军善后事宜处理主任,忙着安置和送走一批又一批的老部下。新组建的集团军领导班子举杯庆祝时,大家喝的是喜悦酒,而他喝的是苦涩的酒。
展开全文
1988年,曾照喜被重新安排职务,担任舟嵊守备区司令员。1985年的裁减使要塞区成为守备区,4万多人的部队缩编成几千人。守备区下辖官兵的战斗素养存在明显不足,作为野战军出身的曾照喜,按野战军标准对部队进行严格训练,使这支曾被“忽略”的二线正军级单位重新获得关注,逐渐提高了战斗力。多位中央和总部的领导先后亲临视察并对守备区的工作给予肯定,如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洪学智、秦基伟、杨白冰、徐信、于永波、赵南起、周克玉等人。
然而,1992年的一次大规模裁减再次改变了这支部队的命运。舟嵊守备区从军级单位降为正师单位,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第二次“精简”。作为正军级的军官,若部队再降级,他个人继续担任职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回忆录中,他写道:“我这个人真的很‘幸运’,走到哪里哪里就撤退。”这话语背后其实透着无奈,但他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服从命令。
在部队再次被裁减、分流之际,曾照喜再次面对繁重的善后工作。完成善后后,他没有就此离开军队,而是申请继续留在部队,最终被安排在南京军区担任副参谋长,继续从事军事工作。这一段经历,既是对他个人意志的考验,也是对他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