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剧毒之砒霜,癌症之良药

中医药文化|剧毒之砒霜,癌症之良药

原创 酱紫蛙 科普酱紫蛙 收录于合集#科普酱紫蛙 801 个 #中医 154 个 #中医药文化 84 个

砒霜是砒石经升华而得的精制品,外观为白色粉末,无臭、无味,能溶于水、乙醇及酸碱类溶剂,其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

砒霜在中国古代的诸多毒药中,恐怕应排在头一号了。

古代传奇小说中谋财害命者,多半会选用这一味声名狼藉的毒物,如《水浒传》中武大郎就是被砒霜毒杀的。

砒霜的毒性很强,进入人体后能破坏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导致死亡,在没有特效解药的古代,砒霜中毒极难生还。

砒霜毒性极强,致死剂量仅需0.1~0.2g。坊间广为流传的银针试毒法,其实就是针对砒霜的。

三氧化二砷本身是不会与银发生反应的,但是,古代的砒霜成分往往不够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导致砒霜基本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与银接触,就可起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

由此可知,银针试毒法,试出来的不是砒霜,而是砒霜里的杂质。

现在,三氧化二砷中毒已经有了特效的解毒药物——二巯基丙醇等,中毒者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

宋代《开宝本草》记载:砒霜“辛,热,大毒”,认为其毒性比砒石更剧。

历代医家启用砒霜时,均慎之又慎。砒霜入药多以外用为主。

● 中医本草典籍记载砒霜具有蚀疮祛腐、杀虫枯痔的功效。

● 砒霜治疗白血病是20世纪70年代从黑龙江林甸县乡村医生应用砒石、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3味药治疗癌症中而得到启发,经过临床对照试验,最终确定砒石为有效药味,由砒石进一步升华为砒霜,砒霜的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As2O3)。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病因不明、起病凶险的恶性血液肿瘤,在急性白血病中占10%左右,目前该病已经从一种高致死性疾病转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也是目前唯一采用化疗就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这是由于确立了联合应用砒霜和维甲酸的临床治疗方法,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功范例。

传统的癌症化疗是以杀伤肿瘤为主,但同时也杀伤了一部分正常细胞。

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中止于某一发育阶段的理论,科学家应用诱导方法,促使肿瘤细胞继续分化而去恶性增殖的特征。

通过给予外源性诱导分化因子,如维生素衍生物(维甲酸)和砒霜(低浓度0.1~0.5μmol/L)均可诱导肿瘤细胞继续分化。

砒霜不仅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高浓度(0.5~2μmol/L)砒霜还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是并不引起正常细胞凋亡。

砒霜诱导凋亡的主要机制在于影响了肿瘤细胞的氧化呼吸链,诱导亚细胞器——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并激活凋亡执行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这些蛋白酶能催化水解相关蛋白,引起细胞凋亡。反之,抑制半胱天冬酶则有可能拯救濒死的细胞。

通过上述对砒霜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国科学家从分子水平诠释了砒霜“以毒攻毒”的实质,使古代朴素哲学与现代科学得以手牵手地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同。

如果没有古代医生以及民间医生的实践应用基础,也不会得到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线索,而砷类制剂最终成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物离不开科研人员数十年的艰辛探索和研究。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中西医融合研究的成功范例。

编辑|于娟 赵若汐

审校|张芳芳 李亚旗

游云 任亭静 著

《叩开中医药学之门》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

本书是作者从事中医药行业近30 年的心得体会,作为一本科普读物,作者尽可能地回避古奥的中医术语和艰涩难懂的生物学术语,从源远流长的中国医学历史,探讨与古代哲学同根同源的中医概念,并尝试穿越到古代,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追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从古人对中药的阴阳五行分类,到中药为什么有效的现代研究进展,尝试探索中医药的未来发展之路;从认识身边的中医药,到如何读懂一份药品说明书,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本书可供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及中学生阅读参考。

原标题:《中医药文化|剧毒之砒霜,癌症之良药》

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